浙江农林大学第二次党代会报告(全文)

【来源:新闻宣传中心  编辑:方平  时间:2015-12-07  浏览:

本网讯  中国共产党浙江农林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1月22至24日召开,校党委书记宣勇作了题为《服务“两山”永无止境  创新创业要谋新篇  为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本网特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服务“两山”永无止境  创新创业要谋新篇    

为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浙江农林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51123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农林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浙江农林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与师生员工,主动对接“八八战略”,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推进创新创业,通过全面提升内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建,同心同德、真抓实干,精准发力、加快转型,为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奋勇先行,不断迈出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坚实步伐  

五年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党委带领广大师生员工,紧紧围绕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以改革为动力,以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抓手,以推进“1030”战略为重点,通过“管理改革年”、“学科建设年”、“人才培养质量年”、“文化校园建设年”,顺利完成“十二五”重点任务,学校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共建高校,成为博士学位项目授权单位,建成启用诸暨校区,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过去五年,我们抓好顶层设计,推进改革创新,探索了一条抢抓机遇、赶超跨越的发展新路。  

  1.抓好顶层设计,学校发展思路更加清晰。高度重视战略规划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按照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编制完成《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十二五”规划,形成“总规划—专项规划—学院规划”体系,清晰描绘了向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发展路径。     

2.推进改革创新,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制定《浙江农林大学章程》,成为全省第一部核准的大学章程,为学校依法治校夯实了制度基础。结合我省创业型大学建设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两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了“基于学科、二级管理”的学校体制,形成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干部能上能下和以十大研究中心为载体的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了基于学校发展战略的绩效考核体系。选举产生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构建了教授治学的制度保障。学校内部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具有浙江农林大学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初步形成。  

3.加强班子建设,引领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规范班子理论学习,加强务虚研讨,科学研判形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校领导“五联系”制度,开展年度专项课题研究,强化研究成果应用,推进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班子总揽全局、谋划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  

4.完善选用机制,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推进以解决能上能下问题为重点的干部制度改革,落实干部队伍规划,抓好干部教育管理,强化干部实绩考核。通过两轮换届,选好配强各单位领导班子,新提任中层干部95人。选派干部上挂下派40人次、外出学习150人次,组织校内培训40余场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5名中层干部走上高校领导岗位。  

   (二)过去五年,我们坚持凝心聚力,助推转型发展,谱写了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崭新篇章。     

1.把握正确导向,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师生员工,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专题活动,接受省委巡视组进校巡视,督诺制度被教育部创先争优简报专题报道,群众路线教育工作代表高校在全省汇报会上作典型交流。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获全省(县)处级以上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进单位。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位教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荣誉称号。实施“5·4”新媒体网络思想引领模式,重视思政队伍建设,出台辅导员工作条例等制度。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2.筑牢战斗堡垒,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深化“支部建在学科上”党建工作模式,39个学科均将党支部建在学科上,61%的党员学科带头人(负责人)担任支部书记,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活力,31个基层党组织和25位党员获得省级以上荣誉,学校获全省组织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抓实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完善党建品牌创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  

3.坚持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切实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有关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强化廉洁自律意识。持续开展正风肃纪专项检查,加强对学校重点工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推进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坚持正面示范与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深化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  

4.切实加强领导,统战群团工作积极有为。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涉及学校重大决策和师生切身利益的事项均提交教代会审议。加强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建设,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不断健全民主党派及统战团体组织建设,统战工作获全省创新奖,九三学社、民盟等学校基层组织受到民主党派中央表彰。重视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和组织建设,认真落实离退休老同志“两项待遇”。着力做好校友工作,充分调动各界人士为学校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5.充分呈现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稳步推进。重视文化育人工作,开展文化品牌创建,加强生态、创业特色文化建设,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3项,省高校教职工文化品牌1项。抓好“文化校园建设年”工作,推进省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建设“生态、人文”走廊,校园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开设官方微博、微信,注重师生典型宣传,讲好“农林故事”,多篇报道获各类新闻奖。  

   (三)过去五年,我们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     

1.激活学科组织,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开展“学科建设年”,学科定位、使命和发展路径更加明晰,学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林学一级学科获博士授权点并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标志着学校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权体系。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明显,获批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省重点学科数量达到8个。硕士学位点快速增长,一级学术型硕士授权点从6个增加到10个,二级授权点从26个增加到4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从10个增加到15个。  

2.创新人才工作,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成立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高层次人才管理办公室。引进专任教师243人;新增校特聘教授以上高层次人才28人,其中国家级人才4人;多人获全国、省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高级职称比例提高10%,博士比例提高17%,具有海外背景教师比例提高15%,管理人员中硕博比例提高18%,师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着眼未来培养高端人才,选拔资助青年拔尖人才10人;实施“领域带头人培养计划”,设置团队岗位和团队津贴;加强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获得国家和省公派出国留学资助76人。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设置、分类聘任和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创业等效评价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深化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人才队伍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3.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强化专业建设,实施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新增本科专业11个,停招专业8个,构建符合浙江省产业发展与学校战略重点的两类十大专业群。获教育部首批“拔尖创新型”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项,“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和新兴特色专业11个。梳理全校课程体系,明确2515门课程的学科归属,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MOOCS、微课等290余门,其中国家级课程6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协同育人机制新增国家级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等一批项目和平台,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和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培养,成立集贤学院、村官学院。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招生人数年均增长10%以上。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建成一批优秀示范课程,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多名学生获得省十佳大学生、省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等荣誉,在“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和文体竞赛中获奖463项。本科生、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5%和90%以上,生源质量连创新高。  

4.整合科研资源,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社会需求,推进实施“1030”战略,组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十大跨学科研究中心、名村变迁与农民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成功申报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积极探索研究中心服务地方发展新模式,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完善科研工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年度科研经费由7000余万元增长到1.75亿元;高层次科研项目数由20项增加到5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由9个增长到23个,其中新增国家级平台2个;省级重点创新团队由7个增加到12个;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余项,其中连续四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年度发表 SCI论文超过200,科研六大主要指标均取得“翻一番”以上的业绩,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5.发挥特色优势,社会服务不断深化。围绕现代农业、山区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试验示范区建设,建立科技转移中心,试行科技推广首席专家制,组建产业服务团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积极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突出,基本形成个人特派员结对项目、团队特派员服务产业、法人特派员支撑全县的服务体系,获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连续11年被评为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扎实做好结对帮扶工作,获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推进农村基层实用人才培养,浙江农民大学挂牌我校,继续教育快速发展。校友会、基金会工作取得新进展。  

6.推进学术创业,破冰之旅成效初显。加强创业机制探索,出台鼓励扶持学术创业、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及创业业绩评价等政策制度;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了创业孵化园和现代农林科技园;强化校院两级联动机制,培育组建师生创业团队;规范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推进校办企业转制和资质提升;实现学术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首例对接,合作企业入驻青山湖科技城,学术创业迈出实质性步伐。  

7.拓展交流合作,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加强国际化办学平台建设,合作举办孔子学院,获批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外合作办学866名学生参加学分互认、交换生等项目。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在校留学生人数增长一倍。加强国际合作研究,与国际竹藤组织合作共建非洲农林研究院,申获欧盟援助、国家教科文卫重点引智项目。每年受邀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作专题报告,国际学术交流频繁,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8.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抢抓机遇建成诸暨校区,办学空间获得重大拓展,独立学院顺利搬迁并更名为开云app,开云app官网入口,规范设置稳步推进。加强办学经费统筹,开展基于学科发展的预算改革,完成衣锦校区改造,调整学院空间布局,实行公用房管理改革,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绩效。加强教学科研公用平台建设管理,构建12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步完成主要业务系统集成,获省数字化校园示范建设学校、全国林业院校优秀图书馆。设立办事大厅,落实省医保政策,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获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深化“平安校园”建设,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奖。  

通过五年的改革发展实践,我们在办学治校上形成了“八个一”的重要成果。确立了一个愿景: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明晰了一个使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致力于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以此服务与引领社会;凝练了一个理念:学生为本、学者为重、学科为基、学术为要;绘就了一幅蓝图:《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制定了一部章程:《浙江农林大学章程》;明确了一个主题:从教学型向创业型、从学院向大学的转型发展;构建了一套体制:“基于学科、二级管理”的学校体制,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全员聘任机制、干部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和以十大研究中心为载体的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彰显了一种精神:坚韧不拔、不断超越。  

 

同志们!学校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道路上开拓探索、奋勇前进的五年,是不断推进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的五年,是加快崛起、实现重大跨越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悉心指导,离不开临安市、诸暨市和社会各界、兄弟院校、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历届领导、离退休老同志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各民主党派的热情参与,更离不开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共浙江农林大学第一届委员会,向上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学校老领导、老同志,向全校共产党员,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教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通过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学校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  

——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不断强化师生思想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必须始终坚持服务浙江重大战略。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在自觉服务“两山”重要思想实践中,更好体现学校作为我省唯一的省属本科农林类高校不可替代的价值,在积极履行使命中实现学校更好发展。  

——必须始终坚持内涵发展。坚定走内涵发展道路,通过战略、结构、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学术创业能力,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  

——必须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坚定走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特色发展之路,并以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引导学校发展,推进“1030”战略实施,强化战术协同,实现赶超跨越。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有效落实,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现代大学治理能力,持续释放学校发展活力。  

——必须始终坚持依靠师生办学。充分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真正做到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创共享,共同推动学校和谐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离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离省委省政府的期望、离师生创新创业的发展需求还有差距,前进道路上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共识需要进一步强化,对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规律的把握需要进一步落实到行动,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资源意识、协同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干部科学规范管理的能力和执行力亟待增强。  

——专业对接产业链的适切度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结构需要持续优化;教学经费和精力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绩效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生态、创业特色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亟待有效落实。  

——学科组织化程度不高,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与师资集聚度较低并存,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1030”战略还需加快推进。  

——科学研究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与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标志性成果和支撑政府决策的原创性成果亟待培育,服务社会的贡献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基层办学活力亟待激发,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亟待优化,信息化建设进程亟待加快,整体办学绩效需要进一步提高。  

——知行不一、学用不一、形神不一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学校校训、精神和“三干”品质等优良传统需要进一步弘扬,生态、创业特色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师生文化自觉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科学把握发展形势,勇于担当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历史重任  

   在全国率先开启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新征程,是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加快新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和师生员工对美丽中国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是我们的奋起之路、腾飞之举。未来五年,我们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松劲,持续奋斗、久久为功,把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这张蓝图绘到底,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未来五年,我们迎来了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努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的战略机遇。今年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周年。十年来,“两山”重要思想引领中国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指引浙江踏上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十年来,“两山”重要思想在浙江农林大学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特别是近五年成为我们牢牢把握的发展机遇、孜孜追求的办学使命,已然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当前,中央接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大决策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浙江省委提出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地照着这条路子走下去,围绕建设“两富”、“两美”浙江,先后打出以“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组合拳,并给26个欠发达县“摘帽”,努力把浙江加快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作为浙江省唯一的省属本科农林类高校,我们有责任、有基础,也有能力、有信心更好地肩负起服务“两山”永无止境的新使命,开创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  

未来五年,我们已具备深化创新创业、不断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取得新突破的有利条件。创新创业是发展之源、强国之策、富民之道。全国上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就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推出了一揽子激励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政策之优千载难逢。从学校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科教资源丰富,人才智力密集,创新活力强劲。学校紧邻的青山湖科技城,是浙江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重大工程,也是杭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享有省、市一系列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扶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集聚了大批创新人才、创新载体。随着轻轨的新建,学校的区位优势以及与杭州主城区的同城效应也将更加明显。政策的持续向好、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我们加强创新创业、加快建设创业型大学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条件。  

未来五年,我们肩负着提高办学质量、加快推进内涵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大责任。在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战略转变的内涵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常态”:更加突出质量提升,从重规模、求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重内涵、提质量;更加突出市场意识,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突出需求导向,积极推动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贡献力;更加突出协同创新,围绕重大创新任务,聚集和共享各类创新资源,开展校内外协同创新;更加突出综合改革,越来越涉及复杂的内部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同时,浙江《关于推动我省高等教育新一轮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10所左右高校在全国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全省高校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态势日益加剧,我们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巨大压力。不加快发展没有出路,不提高质量更没有出路,必须始终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道路。  

形势一再表明,我们建设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本质内涵,与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决策高度契合;我们实施的“1030”战略重点,与浙江推进“两山”实践和农业现代化的主攻方向高度吻合;我们开展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常态高度符合。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我校办学治校方略的前瞻性和正确性,增强了我们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展望未来五年,我们也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面对高校之间竞争态势的日益激烈,学校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与改革实施的不到位、不彻底、不系统同时并存,赶超争先的要求更加迫切,转型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我们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未来五年,我们要将转型这一发展主题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坚决破除一切妨碍转型的思想禁锢、行为制约和体制束缚,凡是有利于加快转型的事情都要敢闯敢试、求精求好。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三个转变”的阶段性特征,不为过去的成绩所累,不为传统的方式所困,不为既有的经验所限,不为面临的险阻所惧,坚定不移促转型,脚踏实地抓内涵。  

   ——更加注重从“点式突破”向“全面跃升”转变。要更加注重学校内涵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实现从规模扩张时期的调动关键少数人、整合全校优势力量、实现点位重大突破的“造高峰”发展方式,向内涵发展时期的充分调动和依靠全校师生员工、激发学校整体办学活力、实现学校办学水平全面跃升的“建高原”发展方式转变。  

——更加注重从“离散发展”向“协同发展”转变。要更加注重围绕重大战略任务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团结协作、互利共赢,实现从碎片化时期的单打独斗、离散发展,向组织化时期的整合抱团、协同发展转变。  

——更加注重从“单项改革”向“综合改革”转变。要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和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实现从改革初期某一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向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改革转变。  

今后五年,是实现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战略目标的决战阶段。  

——在打造“国内知名”上,以名教授、名校友、名学科、名成果、名事件、名校园为主要标志的学校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整体办学水平位居全国农林院校前列  

——在彰显“生态性”上,坚定不移履行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办学使命,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全力集聚和充分发挥学校在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和智力优势,争当浙江高校服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排头兵  

——在建设“创业型大学”上,注重经世致用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需求导向更加凸显,围绕“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加速推进,学术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力明显提升,为全国地方院校建设创业型大学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定贯彻“两山”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强化创新创业,加快推动“三个转变”,全力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术创业、文化传承与创新“五位一体”的内涵发展,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  

   立足学校发展的新形势、新阶段、新思路,我们要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基本遵循,通过全面提升内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建,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扎实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农林大学的生动实践。  

   ——全面提升内涵,增强核心竞争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贯彻人才队伍是第一资源,以省重点高校建设为标准,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水平来要求,以省属高校分类考核为抓手,全力加强“五位一体”的内涵发展。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需求导向,以重点实施“1030”战略为载体,强化协同创新,强化校地合作,强化成果转化,大力提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学术创业能力。积极打造生态、创业特色文化,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办学活力。围绕战略目标,以“学生为本、学者为重、学科为基、学术为要”的办学治校、改革发展理念为引导,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教职工事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改革的前瞻性、系统性与协同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组织协同,努力构建与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实现学校办学要素有效集聚,基层组织办学活力竞相迸发,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  

——全面依法治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贯彻实施《浙江农林大学章程》,增强按章办学的自觉性和执行力。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体系,夯实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学的制度基础,建立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切实发挥法治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展。  

——全面加强党建,提供事业发展根本保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着力抓班子带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引导师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把抓基层党建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明确十大重点任务,以实际行动绘就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美好蓝图  

未来五年,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必须突出重点,精准发力,真抓实干,把美好蓝图转化为全校上下的执着追求和实际行动,全力落实以下十大重点任务:  

(一)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着力构建与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完善具有浙江农林大学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基本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理事会制度,优化组织机构和学院设置,促进学校组织转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运行制度,构建符合行业需求和社会满意的培养体系。健全十大研究中心运行机制,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搭建有效平台,完善激励措施,健全社会服务与学术创业的长效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聘任、考核与奖励制度,促进人岗相适。推进基于学科发展的预算与绩效管理,深化以公用房管理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改革,提高办学效益、资源使用效率和服务保障能力。  

   (二)坚持需求导向,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需求导向,提高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切度,着眼于培养一批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和名校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  

以生态性创业型大学为目标,基于产业融合理念打造若干对接农林产业和生态环境特色的全产业链专业群。建立学校专业标准和规范有效的专业评估、预警与退出机制,优化专业结构。按照2017年专业(大类)招生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校级课程标准。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展校企、校地、国际合作的专业覆盖面,提升利用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的能力,健全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学科优质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切实发挥学科在教学组织管理、提高课程质量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切实发挥集贤学院在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把集贤学院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试验区和先行区。  

以2017年教育部审核评估为契机,强化学校、学院、学科和教师职责,强化对教学的有效性投入,强化专业负责人、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促进生源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教学满意度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稳步提高。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改革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机制,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国际化高水平课程和教学案例库,创建一批产学研联动合作培养基地,探索有利于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路子,提高研究生高水平学术产出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坚持强化特色,着力推进学科组织化建设,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围绕学校“1030”战略,有效对接现代农林业、生态环境主导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交叉汇聚,优化基础应用互动、文理互融的学科体系,聚焦特色方向,形成优势学科群。  

坚持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强化特色、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建成若干个一流学科和一批特色学科,争取3-5个一级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推进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省重点建设高校和ESI排名前1%目标的实现。  

   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实行学科分类管理,完善以学科定位和发展目标为依据的资源配置、激励与约束机制。以学位点评估为抓手,构建常态化自我评估机制,建立学位点建设合格标准和退出制度,优化学位点布局。实行学科设置动态管理,完善学科发展水平与学校发展战略相结合的预警、调整、淘汰机制。加强学科队伍和学科带头人建设,提高学科组织化程度,有效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创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四)坚持人才强校,着力推进高端人才集聚,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全面实施“1513人才工程”,实现领军人才的重点突破和青年英才的有效集聚。加大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拥有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国家千人、省特级专家等领军人才10名左右,国家优青、省千人、钱江特聘教授等高端人才50名以上,青年英才100余名。着力推进团队建设,构建30个左右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稳定的创新创业和教学团队。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大力提高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教育经历的教师比例,提升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主要指标跻身省属高校前列。  

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完善以目标引导、科学设岗、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打破聘任终身制,建立科学合理、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完善长期目标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绩效水平。完善激励和保障兼顾的薪酬分配体系,持续提升教职员工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坚持协同创新,着力推进“1030”战略实施,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继续坚持“上天入地、协同创新”的理念,坚持“团队、平台、项目、文化”一体化发展思路,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有机结合,坚持“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者并举,整合科技资源,激发学科活力,聚焦重点领域,深入推进学校“1030”战略落地,大力加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十大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新模式。  

着力实施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营造有利于青年科研才俊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提高教师开展农林全产业链研究的组织化程度,优化科研管理和制度设计,加强科技绩效评价和成果管理,打造一支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科研专兼职队伍,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支撑教育质量提高的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示范中心、集聚农林科技和经营管理学术精英和行业专家的人才高地、全面服务“两山”重要思想的高水平新型智库、科教融合及科技经济结合的“众创空间”。  

(六)坚持互利共赢,着力推进校地深度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瞄准浙江省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主动、有序高效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社会服务工作再创新亮点,继续走在全省高校前列。按照“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分类管理、完善机制”的思路,主动筹建战略联盟,帮扶我省26个欠发达“摘帽”县科学发展,助推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提升版。以建设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和学校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合作建设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为重点,探索并建立基于高校的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新体系,提高科技特派员和产业服务团队的工作绩效,打造浙江农林大学版的“星创天地”。  

依托浙江农民大学,努力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新模式。构建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体系,做大做优继续教育。强化校友工作与社会合作工作的有机结合,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多层次构建校友组织网络,全方位关心支持校友发展,积极探索协力打造知名校友的新路径。  

进一步健全开云app,开云app官网入口治理体系,持续激发学院办学活力;不断强化学院办学特色,全力支持学院应用型建设试点,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七)坚持市场意识,着力推进学术资本化,加快学术创业步伐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晰职责,合力推进创业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推进创业孵化园和现代农林科技园建设,集聚创新创业力量,打造省级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开拓“创客天地”、“创新工场”,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对接,有效拓宽利用投融资等外部资源的渠道和领域。  

增强技术中介服务和创业服务能力,培养一批技术经纪人队伍,积极推进成果转化。采取有力措施培育扶持各类创业主体,浓厚创业氛围。遴选培育一批创业导师,充分发挥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训练场的载体作用。提高经营性资产管理使用效益,激发学术创业活力,增强创业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建立重大创业平台3个以上,重点培育3家以上企业上市,实现创业收入突破3亿元。  

(八)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面向国际开放办学,着力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30%以上学科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在若干重点领域建立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科研协作平台,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外或国际组织资助的科研项目,积极主办或承办有行业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实现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加大教师到海外进修学习的力度,专任教师出国访学6个月以上的比例达到40%,其中省部级重点学科达80%。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提高外国文教专家的水平层次。  

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努力把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茶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把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建设成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加强国际化专业和全外语、双语授课的课程建设。进一步拓展学生出国(境)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形式,提高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的比例。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逐步提升留学生比重优化留学生的层次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留学生规模力争进入全省前10位。  

(九)坚持价值引领,着力推进特色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凝聚师生力量、提振精气神,筑牢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特色文化相结合,弘扬以“求真、敬业”校训为核心内涵、以“坚韧不拔、不断超越”学校精神和“肯干、实干、能干”品质为鲜明导向、以生态和创业为显著特征的校园文化,积极倡导知行合一、形神兼备的文化新风。  

加强文化阵地和新媒体建设,壮大主流舆论宣传引导。以60周年校庆为契机,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深化东湖校区生态、人文两条走廊内涵建设,发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文化功能;因地制宜抓好衣锦校区、诸暨校区的文化建设。  

继续抓好文化品牌创建和“一院一品”建设,持续推进“家”文化、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学院、学科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实施“两绿”计划,促进师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推进学术创业文化建设,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指导,浓厚校园学术创新氛围。     

构建文化校园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构筑新时期全体浙农林大人的精神家园,为学校实现战略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全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  

(十)坚持集约高效,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投入与绩效并重,监督与服务并行,优化财务治理结构,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保障学校发展的能力。坚持节能环保、低碳集约,开展综合节能改造,优化校园生态系统,持续推进“两园”建设,打造美丽生态名校园。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以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和高速运行为重点,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突出教学科研信息化和管理服务信息化两条主线,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智慧校园。建设研究服务型图书馆,为师生提供充足的图文资源和优质的知识服务。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探索构建公共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产利用效益。坚持定额分配超额收费的公用房管理基本制度。分类整合实验室资源,加快推进校院两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促进实验室开放共享。  

以开展等级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完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深化后勤改革,不断提高后勤服务保障和市场竞争能力。  

进一步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广大师生员工共创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  

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提供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完成好未来五年各项工作任务,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全体党员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强化宣传、思政队伍建设,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筑牢从严治党的思想基础,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思想保证。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治理能力  

认真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健全和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巩固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纠“四风”,继续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章党规党纪培训教育,着力强化干部政治担当和遵规守纪意识。从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制度,选优配强中层干部队伍。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后备干部“双百计划”,进一步加强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和女干部的选拔培养。健全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营造“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的干事氛围。  

(三)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把党建工作的重点放在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坚持支部建在学科上,充分发挥二级党组织书记、专兼职组织员和支部书记的作用,完善二级党组织负责人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制度。巩固党建工作保障机制,规范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加强“三会一课”建设,坚持党内关怀制度,丰富党内活动。充分发挥党建研究会的智库和参谋助手作用。构建基层党建工作专项检查与综合督查相结合的常态化考核机制。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工作要求,落实省纪委及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工作部署。进一步巩固各项党风党纪专题教育和巡视整改成果,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继续加大正风肃纪工作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审计,完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不讲纪律、不守规矩,懒政庸政、在其位不谋其政作为纪律审查的重点,增强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  

(五)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凝聚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严格执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切实发挥好党代表作用。规范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党务校(院)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校(院)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决策及财务预决算等工作中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切实保持和增强各级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积极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作用,提升服务离退休人员工作水平。继续加强党委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加强各民主党派、知联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  

各位代表、同志们!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弘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以必胜的信心、决战的姿态,勇担使命、敢为人先,为把学校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重要名词注释: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2、“八八战略”:指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在总结浙江经济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浙江省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八八战略”,即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具体内容包括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指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后来,他又进一步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习近平同志的“两山”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系统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两富”浙江:指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战略部署。  

5、“两美”浙江:是指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新的战略部署,“两美”战略是“两富”战略的深化和提升。  

6、“五水共治”:是指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战略部署。  

7、“四边三化”:是指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  

8、“1030”战略:指《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优先发展的10个重点领域和30个优先主题。其中,10个重点领域是生物种业、食品质量安全与农林产品加工贸易、动物健康养殖与生物药剂、森林资源培育、生物基材料与生物质能源、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与绿色建筑、农林碳汇与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文化、智慧农林业、中国农民发展。  

 

                                                                              (新闻宣传中心)  

上一条:《诸暨日报》整版报道我院学生创业典型
下一条:学院开展宪法宣传系列活动

关闭

Copyright @ 开云·app(中国)官方网站 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15003512号-1

中国浙江诸暨市浦阳路77号 邮编:311800

网站地图